玉门关简介

玉门关是汉代长城军事要塞,始设于汉武帝元封年间(约公元前116—前105年),为河西四郡防御体系核心关隘,与阳关同为敦煌郡龙勒县都尉治所,扼守丝绸之路北道咽喉。其关址经汉简及考古证实位于敦煌西北小方盘城,现存边长约25米的方形夯土城堡,残高近10米,北垣外遗存通往西域的驰道,周边分布汉长城、烽燧及河仓城仓储遗址。

初设于泉郡境内,经太初四年(前101年)和后元年(前88年)两次西迁至敦煌西北,东汉至宋随丝路兴衰屡经废弃与重建。作为汉军出入西域的专属通道,军事管制严格区别于阳关的通使功能,班超"生入玉门关"典故即源于此。唐代起转化为边塞诗典型意象,王昌龄王之涣等名句使其成为中原文明的西陲符号。2014年以"丝绸之路:长安—天廊道"组成部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。

王昌龄·玉门关的诗句(共1句)

王昌龄的诗词曲代表作
王昌龄 (698— 756),字少伯,河东晋阳(今山西太原)人。盛唐著名边塞诗人,后人誉为“七绝圣手”。早年贫贱,困于农耕,年近不惑,始中进士。初任秘书省校书郎,又中博学宏辞,授汜水尉,因事贬岭南。与李白高适王维、王之涣、岑参等交厚。开元末返长安,改授江宁丞。被谤谪龙标尉。安史乱起,为刺史闾丘所杀。其以七绝见长,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,有“诗家夫子王江宁”之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