虚名简介

虚名,汉语词语,拼音为xū míng,指空虚的名称或与实际内容不符的声誉、名义,强调名实分离的空泛性。

该词内涵可分为三类:一为不符事实的声誉,如《鹖冠子》所述“虚名相高”及茅盾“虚名不副实”的自省;二指无实质的名号,如韩非子主张“虚名不以借人”,章炳麟提及“皇帝之虚名”;三指空泛之言,如《战国策》批判“恃楚之虚名”,苏轼称矫饰行为“岂虚名也哉”。

“虚名”最早见于先秦文献,《鹖冠子》《韩非子》均以之探讨名实关系。汉代至明清沿用不衰,徐干陆游等借其批判名实分离,司马光冯梦龙则在政治语境中强调其实质缺失。历代典籍中,该词逐渐成为反思名实关系的重要概念。

谢榛·虚名的诗句(共1句)

谢榛(1495~1575)明代布衣人。字茂秦,号四溟人、脱屣山人,山东临清人。十六岁时作乐府商调,流传颇广,后折节读书,刻意为歌诗,以声律有闻于时。嘉靖间,挟诗卷游京师,与李攀龙、王世贞等结诗社,为“后七子”之一,倡导为诗摹拟盛唐,主张“选李杜十四家之最者,熟读之以夺神气,歌咏之以求声调,玩味之以裒精华。”后为李攀龙排斥,削名“七子”之外,客游诸藩王间,以布衣终其身。其诗以律句绝句见长,功力深厚,句响字稳,谢榛诗文,著有《四溟集》共24卷,一说10卷,《四溟诗话》(亦题《诗家直说》)共4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