虚名简介

虚名,汉语词语,拼音为xū míng,指空虚的名称或与实际内容不符的声誉、名义,强调名实分离的空泛性。

该词内涵可分为三类:一为不符事实的声誉,如《鹖冠子》所述“虚名相高”及茅盾“虚名不副实”的自省;二指无实质的名号,如韩非子主张“虚名不以借人”,章炳麟提及“皇帝之虚名”;三指空泛之言,如《战国策》批判“恃楚之虚名”,苏轼称矫饰行为“岂虚名也哉”。

“虚名”最早见于先秦文献,《鹖冠子》《韩非子》均以之探讨名实关系。汉代至明清沿用不衰,徐干陆游等借其批判名实分离,司马光冯梦龙则在政治语境中强调其实质缺失。历代典籍中,该词逐渐成为反思名实关系的重要概念。

苏轼·虚名的诗句(共8句)

苏轼的诗词曲代表作

苏轼(1037~1101),字子瞻,又字和仲,号东坡居士,宋代重要的文学家,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。汉族,北宋眉州眉(今属四川省眉山市)人。嘉祐(宋仁宗年号,1056~1063)进士。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,后因作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,贬黄州。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,曾出知杭州、颖州,官至礼部尚书。后又贬谪惠州、儋州。多惠政。卒谥文忠。学识渊博,喜奖励后进。与父苏洵、弟苏辙合称“三苏”。其文纵横恣肆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其诗题材广阔,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比喻,独具格,与黄庭坚并称“苏黄”。词开豪放一派,与辛弃疾并称“苏辛”。 又工书。有《东坡七集》《东坡易传》《东坡乐府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