效颦简介

效颦,汉语词语,读音为xiào pín,指拙劣模仿导致适得其反的行为,典出《庄子·天运》。该词多用于比喻脱离自身条件盲目效仿他人,反显弊端的现象。

其内涵源于“东施效颦”寓言:西施因病捧心蹙眉更显娇弱,邻人丑妇刻意模仿其态,因矫揉造作遭人厌弃。故事揭示机械模仿外在行为而忽略本质差异的负面后果,成为批评形式主义模仿的典型意象。唐代成玄英在注解中强调“舍己效物”是学颦致谬的根源。

该典故最早见于《庄子·天运》,通过三代礼法变迁的讨论,借丑妇效颦阐明“礼义法度应时而变”的哲学观点。后世衍化出成语“东施效颦”,其核心语义在中国文学中沿用,如《红楼梦》以“效颦”讽刺拙劣模仿行为,形成固定贬义表达。

钱起·效颦的诗句(共1句)

钱起的诗词曲代表作
钱起(722?—780年),字仲文,汉族,吴兴(今浙江湖州市)人,唐代诗人。早年数次赴试落第,唐天宝十年(751年)进士,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。初为秘书省校书郎、蓝田县尉,后任司勋员外郎、考功郎中、翰林学士等。曾任考功郎中,故世称“钱考功”。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。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,也是其中杰出者,被誉为“大历十才子之冠”。又与郎士元齐名,称“钱郎”,当时称为“前有沈宋,后有钱郎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