鲜卑简介

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,兴起于大兴安岭,属东胡族群,蒙古语族,是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。秦汉之际,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,分为两部,分别退保乌桓和鲜卑山,均以山名作族名,形成乌桓和鲜卑,受匈奴统治,所以鲜卑一些俗习惯与乌桓、匈奴相似。

公元45年鲜卑侵犯边境,东汉大破之,鲜卑震怖。49年东汉以偏何为鲜卑大都护,使鲜卑连年出击北匈奴,随后各部鲜卑大人皆归附东汉,明章二帝时期一直为东汉保卫边塞。91年北匈奴被迫西迁,鲜卑占据蒙古高原,95年汉和帝册立鲜卑大都护苏拔廆为率众王同时设丞辅佐,视作汉之郡县。和帝之后鲜卑时叛时降。

二世纪中叶,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,他死后各部独立发展。三世纪早期曹操将南匈奴安置于中原,鲜卑人据其旧地。三世纪前叶,轲比能再统一东部和中部鲜卑,交好曹魏,他死后各部又独立发展,与中原王朝时和时战。

十六国时期,鲜卑各部落建慕容氏诸燕、西秦、南凉、代国等国。386年拓跋部建北魏,439年统一北方。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,大举汉化。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。557年北周取代西魏。在青海、甘肃一带,还有鲜卑慕容部分化出来的吐谷浑政权,663年被吐蕃吞并。拓跋支裔建西夏国。鲜卑史上建11国。

南下的鲜卑人建国后,从游牧转向城镇生活和定居农业,大力汉化。小部分融入藏族。关外的鲜卑拓跋部有一支后来定名锡伯族。慕容部的一支建国吐谷浑,一部分成为土族的主体。

姚鼐·鲜卑的诗句(共1句)

姚鼐的诗词曲代表作

姚鼐(nài)(1731~1815),字姬传,一字梦谷,室名惜抱轩(在今桐城中学内),世称惜抱先生、姚惜抱,安徽桐城人。清代著名散文家,与方苞、刘大櫆并称为“桐城三祖”。

乾隆十五年(1750)中江南乡试,二十八年(1763)中进士,授庶吉士,三年后散馆改主事,曾任山东、湖南副主考,会试同考官。三十八年(1773)入《四库全书》馆充纂修官,三十九年秋借病辞官。旋归里,以授徒为生,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、安庆敬敷书院、歙县紫阳书院、南京钟山书院,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。一生勤于文章,文双绝,书艺亦佳。著有《惜抱轩文集》16卷、《文后集》12卷、《惜抱轩诗集》10卷、《笔记》10卷、《尺牍》10卷、《九经说》19卷、《三传补注》3卷、《五七言今体诗钞》18卷,辑成《古文辞类纂》75卷。

姚鼐文宗方苞,师承刘大櫆,主张“有所法而后能,有所变而后大”,在方苞重义理、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,提出“文理、考据、辞章”三者不可偏废,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。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