鲜卑简介

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,兴起于大兴安岭,属东胡族群,蒙古语族,是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。秦汉之际,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,分为两部,分别退保乌桓和鲜卑山,均以山名作族名,形成乌桓和鲜卑,受匈奴统治,所以鲜卑一些俗习惯与乌桓、匈奴相似。

公元45年鲜卑侵犯边境,东汉大破之,鲜卑震怖。49年东汉以偏何为鲜卑大都护,使鲜卑连年出击北匈奴,随后各部鲜卑大人皆归附东汉,明章二帝时期一直为东汉保卫边塞。91年北匈奴被迫西迁,鲜卑占据蒙古高原,95年汉和帝册立鲜卑大都护苏拔廆为率众王同时设丞辅佐,视作汉之郡县。和帝之后鲜卑时叛时降。

二世纪中叶,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,他死后各部独立发展。三世纪早期曹操将南匈奴安置于中原,鲜卑人据其旧地。三世纪前叶,轲比能再统一东部和中部鲜卑,交好曹魏,他死后各部又独立发展,与中原王朝时和时战。

十六国时期,鲜卑各部落建慕容氏诸燕、西秦、南凉、代国等国。386年拓跋部建北魏,439年统一北方。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,大举汉化。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。557年北周取代西魏。在青海、甘肃一带,还有鲜卑慕容部分化出来的吐谷浑政权,663年被吐蕃吞并。拓跋支裔建西夏国。鲜卑史上建11国。

南下的鲜卑人建国后,从游牧转向城镇生活和定居农业,大力汉化。小部分融入藏族。关外的鲜卑拓跋部有一支后来定名锡伯族。慕容部的一支建国吐谷浑,一部分成为土族的主体。

屈原·鲜卑的诗句(共1句)

屈原的诗词曲代表作

屈原(约公元前340或339年~公元前278年),战国时期楚国人、政治家,出生地楚国丹阳,湖北省宜昌市,芈姓,屈氏,名平,字原;又自名正则,字灵均,战国时。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。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,博闻强志,志向远大。早年受楚怀王信任,任左徒、三闾大夫,兼管内政外交大事。他提倡“美政”,主张对内举贤任能,修明法度,对外力主联齐抗秦。因遭贵族排挤毁谤,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。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(今湖北江陵)后,屈原自沉于汨罗江,以身殉国。
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,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,“楚辞”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,开辟了“香草美人”的传统,被誉为“中华诗祖”、“辞赋之祖”。屈原的出现,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。屈原的主要作品有《离骚》《九歌》《九章》《天问》等。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《楚辞》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,与《诗经》并称“骚”,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1953年,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,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,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