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意简介

无意,汉语词语,拼音为wú yì,最早见于战国道家典籍《列子·仲尼》,现代汉语中具有动词与副词双重词性。其核心含义包含两个层面:一为主观层面表示缺乏实施某行为的意愿,如“无意当官”;二为客观层面描述言行非刻意为之,如“无意中透露秘密”。词义涵盖无意愿性与非故意性双重特征,与“故意”“存心”等反义词形成语义对立。

作为源自道家思想的词汇,该词在《列子·仲尼》中已记载其原始语义,指主体对某事物未产生主观意愿。随着语言发展,其词义逐渐扩展至行为结果的非自觉性描述,形成主客观双重义项并存的现代用法。在语义演变过程中,既保留了经典文献中的意愿缺失本义,又衍生出对偶然性、自然性行为的表述功能,最终定型为兼具动词与副词功能的双义项结构。

李攀龙·无意的诗句(共1句)

李攀龙的诗词曲代表作

李攀龙(1514年512日—1570年9月18日),字于鳞,号沧溟,东济南府历城(今山东济南)人,明代著名文学家。继“前七子”之后,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,为“后七子”的领袖人物,被尊为“宗工巨匠”。主盟文坛二十余年,其影响及于清初。长于七言近体,但后人也批评他的歌为“瞎唐诗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