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意简介

无意,汉语词语,拼音为wú yì,最早见于战国道家典籍《列子·仲尼》,现代汉语中具有动词与副词双重词性。其核心含义包含两个层面:一为主观层面表示缺乏实施某行为的意愿,如“无意当官”;二为客观层面描述言行非刻意为之,如“无意中透露秘密”。词义涵盖无意愿性与非故意性双重特征,与“故意”“存心”等反义词形成语义对立。

作为源自道家思想的词汇,该词在《列子·仲尼》中已记载其原始语义,指主体对某事物未产生主观意愿。随着语言发展,其词义逐渐扩展至行为结果的非自觉性描述,形成主客观双重义项并存的现代用法。在语义演变过程中,既保留了经典文献中的意愿缺失本义,又衍生出对偶然性、自然性行为的表述功能,最终定型为兼具动词与副词功能的双义项结构。

董嗣杲·无意的诗句(共1句)

董嗣杲,字明德,号静传,杭州(今属浙江)人。理宗景定中榷九江富池。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。宋亡,入为道士,字无益。嗣杲工,吐爵新颖,有《庐山集》五卷,《英溪集》一卷,西湖百咏二卷,(均四库总目)并传于世。著作除《西湖百咏》二卷外,已佚。清四库馆臣据《永乐大典》辑为《庐山集》五卷、《英溪集》一卷。事见《西湖百咏》自序及本集有关诗篇,《绝妙好词笺》卷六有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