蜗牛简介

蜗牛,是柄眼目蜗牛科的软体动物,目前已知全世界有蜗牛25000多种。蜗牛的身体柔软,外有一个螺旋形的外壳,躯体分头部和足部;头部有2对触角、后1对较长,后触角的顶端有1对眼,口腔内有颚及形似锉刀的齿舌,用来咀嚼及切碎食物;腹足扁平,底部分泌黏液,方便足部利用肌肉收缩,在不同表面上滑行,呼吸在类似肺的组织进行,空气由吸气孔进入。蜗牛因其爬行时头部有两个像牛角那样的触角,故名。

蜗牛种类繁多,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。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、疏松多腐殖质的环境中生活,昼伏出,最怕阳光直射,对环境反应敏感;眼睛的视力很差,在微弱光线下只能看6厘米远;触角嗅觉灵敏,靠触角、嗅觉寻找食物和配偶。蜗牛以植物性食物为主,尤其喜食蔬菜、果树的叶芽和作物的根叶。蜗牛为雌雄同体动物,但不能自体受精,交配一般都是在春秋季节,1-2个后产卵。

蜗牛是一种很有名气的中药,其味甘、咸、性寒,具有清热利尿、解毒消肿及解暑、去痰、通乳等功效。蜗牛含有丰富的蛋白质,其消化腺中分离提取的“蜗牛酶”价格较贵,养殖蜗牛具有经济价值。在不同文化中,蜗牛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。在中国文化中,蜗牛象征缓慢、落后;而在西欧,则象征顽强和坚持不懈。苏格兰人认为如果蜗牛的触角伸得很长,就意味着第二天会有一个好天气。

孔平仲·蜗牛的诗句(共1句)

孔平仲,生于庆历四年(1044),字毅父,今峡江县罗田镇西江村人,其兄孔文仲、孔武仲。治平二年(1065)进士,初授分宁(今江西修水)县主簿。熙宁三年(1070)后,历任密州(今河南密县)教授、秘书省校书郎、衢州军事推官、秘书省著作郎和虔州(今赣州)骑都尉。元祐二年(1087)户部侍郎吕公著举荐升太常博士,后历任太仆丞校理、江浙提点京西南路刑狱。元祐六年四月充任秘书阁校理、朝奉大夫。绍圣元年(1086),言官参劾他元祐时附和旧党当权者,因而被削官,出知衡州(今湖南衡阳)。又有人弹劾他不推行常仓法,而被徙官韶州(今广东韶关)。又因他上书辩解,再贬为惠州(今广东惠阳)别驾,安置编管于英州(今广东英德)。徽宗即位,元符三年(1100)七月起用,授朝奉大夫。崇宁元年(1102)十一月任户部郎中,后改任佥部郎中,提举永兴路(今陕西长安)刑狱、帅鄜延(今陕西富县)、环庆(今延安)等路。大观元年(1107)党论再起被罢官,后主管兖州景灵宫(今东曲阜县旧县村北),政和元年(1111)病卒,终年六十八岁。《清江三孔集》四十卷中,平仲占21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