蜗牛简介

蜗牛,是柄眼目蜗牛科的软体动物,目前已知全世界有蜗牛25000多种。蜗牛的身体柔软,外有一个螺旋形的外壳,躯体分头部和足部;头部有2对触角、后1对较长,后触角的顶端有1对眼,口腔内有颚及形似锉刀的齿舌,用来咀嚼及切碎食物;腹足扁平,底部分泌黏液,方便足部利用肌肉收缩,在不同表面上滑行,呼吸在类似肺的组织进行,空气由吸气孔进入。蜗牛因其爬行时头部有两个像牛角那样的触角,故名。

蜗牛种类繁多,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。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、疏松多腐殖质的环境中生活,昼伏出,最怕阳光直射,对环境反应敏感;眼睛的视力很差,在微弱光线下只能看6厘米远;触角嗅觉灵敏,靠触角、嗅觉寻找食物和配偶。蜗牛以植物性食物为主,尤其喜食蔬菜、果树的叶芽和作物的根叶。蜗牛为雌雄同体动物,但不能自体受精,交配一般都是在春秋季节,1-2个后产卵。

蜗牛是一种很有名气的中药,其味甘、咸、性寒,具有清热利尿、解毒消肿及解暑、去痰、通乳等功效。蜗牛含有丰富的蛋白质,其消化腺中分离提取的“蜗牛酶”价格较贵,养殖蜗牛具有经济价值。在不同文化中,蜗牛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。在中国文化中,蜗牛象征缓慢、落后;而在西欧,则象征顽强和坚持不懈。苏格兰人认为如果蜗牛的触角伸得很长,就意味着第二天会有一个好天气。

陈造·蜗牛的诗句(共1句)

陈造的诗词曲代表作

陈造(1133年~1203年)字唐卿,江苏高邮人(今属江苏金湖闵桥镇)。人称“淮南夫子”,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年,年二十始知锐意,为儒废寝与食,直院崔大雅奇其才,年四十三登进士(孝宗淳熙二年,即1175年中进士),官迪功郎,以词赋闻名艺苑;继而任繁昌县(今安徽繁昌)令;三年满转升平江(今苏州),撰《芹宫讲古》,阐明经义。范成大见其文谓“使遇欧、苏,盛名当不在少游下。”尤袤、罗点得其骚词、杂著,爱之手不释卷。郑兴裔荐其“问学闳深,艺文优赡”。
绍熙二年(1191年),陈造转奉议郎,知明州定海县,“减斥卤之课,蠲失额之粮,治行称最”;庆元二年(1196年),通判房州权知州事;房州秩满,为浙西路安抚司参议,改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,皆有治绩。自以转辗州县幕僚,无补于世,置江湖乃宜,遂自号江湖长翁。宁宗嘉泰三年卒,年七十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