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平简介

太平(拼音:tài píng,注音:ㄊㄞˋㄆㄧㄥˊ)是汉语词汇,意为社会安定或平静无事,英语译为“peace and security”。该词最早见于《吕氏春秋·大乐》“天下太平,万物安宁”,《史记》亦有“嘉保太平”的记载,南北朝时期曾作为梁敬帝年号(556-557年)。其内涵包含安宁的时世状态,《后汉书》载“旷然太平”描述社会秩序稳定,《五代史平话》以“太平时节”与“祸乱时节”对应。历代文献如《东周列国志》用“安享太平”表达对安定生活的向往。词义亦延伸至胜负高低等引申义项。作为地名,“太平”指代多个区域:湖北枣阳太平镇为千年古镇;哈尔滨太平区于2004年撤销并入道外区。安徽当涂县明清时期为太平府治所,四川剑阁县曾有太平乡建制。

黄庭坚·太平的诗句(共3句)

黄庭坚的诗词曲代表作

黄庭坚(公元1045年-公元1105年),字鲁直,自号谷道人,晚号涪翁,又称豫章黄先生,汉族,洪州分宁(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)人。北宋人、词人、书法家,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,而且,他跟杜甫陈师道陈与义素有“一祖三宗”(黄为其中一宗)之称。宋治平四年(公元1067年)进士。历官叶县尉、北京国子监教授、校书郎、著作佐郎、秘书丞、涪州别驾、黔州安置等。诗歌方面,他与苏轼并称为“苏黄”;书法方面,他则与苏轼、米芾蔡襄并称为“宋代四大家”;词作方面,虽曾与秦观并称“秦黄”,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