蜀道简介

蜀道,是指秦汉至明清时期连接关中平原与四川盆地,穿越秦岭和大巴的一系列川陕道路,跨陕西、四川、重庆、甘肃四省(市),拥有超过2300年的历史。传统意义上的蜀道是指周秦汉唐时期从长安(今陕西西安)翻越秦岭、大巴山,经过汉中盆地通往成都平原的古道交通网络,是中国古代中心地区与巴蜀地区的交通干线。

蜀道号称“北五南三”,许多地段蜿蜒于秦巴山地的河谷险峡之中,需伐木架栈行走,故蜀道在人笔下又称“栈道”。其中,蜀道秦岭段主要有故道(陈仓道)、褒斜道(唐宋改道后在明清时期又称“连栈道”)、傥骆道(又称骆谷道)、子午道与阴平道。经汉中盆地大巴山的古道主要是金牛道、米仓道与荔枝道。荔枝道与杨贵妃喜食新鲜合江荔枝而建起的运输驿道有关。因穿越秦岭与大巴山,李白发出感叹:“蜀道之难,难于上青天!”

蜀道上众多的交通遗存与文化景观,保留着历史变迁的痕迹,被誉为“古代陆路交通活化石”。是人类历史上顺应自然、改造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,不仅是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,同时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。2015年,蜀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列入《世界遗产预备名录》,并被纳入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提名地范围。

于成龙·蜀道的诗句(共1句)

于成龙的诗词曲代表作

于成龙(1617年926日—1684年5月31日) ,字北溟,号于山,山西永宁州(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)人。清初名臣、循吏。

清顺治十八年(1661年),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,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,百姓安居乐业,全力耕作土地。康熙六年(1667年),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。后迁任湖广黄州府的同知和知府,历任代理武昌知府,福建按察使,布政使、巡抚和总督等职。康熙二十年(1681年)入京觐见,升任江南江西总督。

康熙二十三年(1684年),朝廷命令于成龙兼管江苏、安徽两地巡抚的政事,不久便在任上去世。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,赐谥“清端”。有《于清端政书》八卷等著作传世。

于成龙在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,三次被举“卓异”,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,深得百姓爱戴,被康熙帝赞誉为“清官第一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