蜀道简介

蜀道,是指秦汉至明清时期连接关中平原与四川盆地,穿越秦岭和大巴的一系列川陕道路,跨陕西、四川、重庆、甘肃四省(市),拥有超过2300年的历史。传统意义上的蜀道是指周秦汉唐时期从长安(今陕西西安)翻越秦岭、大巴山,经过汉中盆地通往成都平原的古道交通网络,是中国古代中心地区与巴蜀地区的交通干线。

蜀道号称“北五南三”,许多地段蜿蜒于秦巴山地的河谷险峡之中,需伐木架栈行走,故蜀道在人笔下又称“栈道”。其中,蜀道秦岭段主要有故道(陈仓道)、褒斜道(唐宋改道后在明清时期又称“连栈道”)、傥骆道(又称骆谷道)、子午道与阴平道。经汉中盆地大巴山的古道主要是金牛道、米仓道与荔枝道。荔枝道与杨贵妃喜食新鲜合江荔枝而建起的运输驿道有关。因穿越秦岭与大巴山,李白发出感叹:“蜀道之难,难于上青天!”

蜀道上众多的交通遗存与文化景观,保留着历史变迁的痕迹,被誉为“古代陆路交通活化石”。是人类历史上顺应自然、改造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,不仅是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,同时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。2015年,蜀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列入《世界遗产预备名录》,并被纳入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提名地范围。

杜甫·蜀道的诗句(共3句)

杜甫的诗词曲代表作

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汉族,唐朝河南巩县(今河南郑州巩义市)人,自号少陵野老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。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,杜甫也常被称为“老杜”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,被后人称为“诗圣”,他的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后世称其杜拾遗、杜工部,也称他杜少陵、杜草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