蜀道简介

蜀道,是指秦汉至明清时期连接关中平原与四川盆地,穿越秦岭和大巴的一系列川陕道路,跨陕西、四川、重庆、甘肃四省(市),拥有超过2300年的历史。传统意义上的蜀道是指周秦汉唐时期从长安(今陕西西安)翻越秦岭、大巴山,经过汉中盆地通往成都平原的古道交通网络,是中国古代中心地区与巴蜀地区的交通干线。

蜀道号称“北五南三”,许多地段蜿蜒于秦巴山地的河谷险峡之中,需伐木架栈行走,故蜀道在人笔下又称“栈道”。其中,蜀道秦岭段主要有故道(陈仓道)、褒斜道(唐宋改道后在明清时期又称“连栈道”)、傥骆道(又称骆谷道)、子午道与阴平道。经汉中盆地大巴山的古道主要是金牛道、米仓道与荔枝道。荔枝道与杨贵妃喜食新鲜合江荔枝而建起的运输驿道有关。因穿越秦岭与大巴山,李白发出感叹:“蜀道之难,难于上青天!”

蜀道上众多的交通遗存与文化景观,保留着历史变迁的痕迹,被誉为“古代陆路交通活化石”。是人类历史上顺应自然、改造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,不仅是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,同时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。2015年,蜀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列入《世界遗产预备名录》,并被纳入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提名地范围。

梁启超·蜀道的诗句(共1句)

梁启超的诗词曲代表作

梁启超(1873年223日—1929年1月19日),字卓如,一字任甫,号任公,又号饮冰室主人、饮冰子、哀时客、中国之新民、自由斋主人。清朝光绪年间举人,中国近代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、史学家、文学家。戊戌变法(百日维新)领袖之一、中国近代维新派、新法家代表人物。幼年时从师学习,八岁学为文,九岁能缀千言,17岁中举。后从师于康有为,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。维新变法前,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“公车上书”运动,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,又与黄遵宪一起办《时务报》,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,并著《变法通议》为变法做宣传。

戊戌变法失败后,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,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,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。逃亡日本后,梁启超在《饮冰室合集》《夏威夷游记》中继续推广“诗界革命”,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。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。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,担任司法总长;之后对袁世凯称帝、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,并加入段祺瑞政府。他倡导新文化运动,支持五四运动。其著作合编为《饮冰室合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