势利简介

势利,汉语词语,拼音shì lì,注音ㄕㄧˋ ㄌㄧˋ,最早出自《荀子·议兵》"兵之所贵者势利也",原指形势有利,后衍生三层含义:既指权势财利本身,也指趋炎附势的社会现象,还特指有钱有势的群体。该词核心表现为以权钱为标准区别待人,本质为唯势是用、唯利是图。战国时期《荀子》强调军事形势的"势利"价值,汉代《史记》已记载势利之交的案例,明清小说如《红楼梦》《三国演义》通过具体情节描绘势利人情。古代文学作品如《儒林外史》记载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态度反差,巴黎高级餐馆服务员对不同顾客区别对待等案例,均展现势利行为的典型特征。

孟浩然·势利的诗句(共1句)

孟浩然的诗词曲代表作
孟浩然(689-740),男,汉族,唐代诗人。本名不详(一说名浩),襄州襄阳(今湖北襄阳)人,世称“孟襄阳”。浩然,少好节义,喜济人患难,工于。年四十游京师,唐玄宗诏咏其诗,至“不才明主弃”之语,玄宗谓:“卿自不求仕,朕未尝弃卿,奈何诬我?”因放还未仕,后隐居鹿门,著诗二百余首。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王维合称为“王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