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林简介

林(拼音:shān lín,注音:ㄕㄢ ㄌㄧㄣˊ)是汉语词汇,特指有山和树木的自然区域,最早见于《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》对地形分类的记载,并在《礼记·令》中作为祭祀场所出现。

该词具有地理实体与隐逸文化双重含义:既指代具体山林地区(如《周礼》所述包含毛皮动物与染色植物的生态系统),又衍生为隐士栖居地的代称(如嵇康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所述)。在相术中指左右额边发际间的面部区位,明清时期还形成与台阁体相对的山林体文学流派。

词源于先秦典籍,汉唐文学拓展其隐居语义,宋代通过苏轼王安石赠太傅制》强化仕隐对比。明代都穆《谭纂》记载其作为皇家园林的婉称,清代黄宗羲《辞张郡侯修郡志书》将其纳入文体分类体系。

苏辙·山林的诗句(共7句)

苏辙的诗词曲代表作
苏辙(1039—1112年),字子由,北宋散文家,自号颍滨遗老。卒,谥文定。汉族,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)人。嘉祐二年(1057)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。神宗朝,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。因反对王安石变法,出为河南推官。哲宗时,召为秘书省校书郎。元祐元年为右司谏,历官御史中丞、尚书右丞、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,出知汝州,贬筠州、再谪州安置,移循州。徽宗立,徙永州、岳州复太中大夫,又降居许州,致仕。唐宋八大家之一,与父洵、兄轼齐名,合称三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