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代简介

三代是汉语词语,拼音sān dài(注音ㄙㄢ ㄉㄞˋ),英文译为three generations,通常指中国历史上夏、商、周三个朝代的合称。该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《论语·卫灵公》,原指夏、商、西周,秦朝后扩展至涵盖东周,周朝初期曾统称夏、商为"二代"。夏朝约存于公元前22世纪末至前17世纪初,商朝延续至前11世纪,周朝分西周(前11世纪-前771年)和东周(前770年-前256年)两部分。历史上"三代"含义存在多重衍变:南朝鲍照《芜城赋》以三代指汉魏晋,清代李渔代指汉唐宋,另有泛指祖孙三代的用法。2024年考古发现印证三代相关历史:河南省二里头遗址揭示宫殿区4个分区的完整围墙布局,古城村遗址新发现壕沟与夯土墙推测为二里头都邑外围防御体系;殷墟洹河北岸探明都城干道网络,武官东地发现密集车辙痕迹,王陵区探出48座祭祀坑含三人殉象现象;三星堆遗址发现面积超1000平方米的玉石器作坊及水网遗迹,出土文物显示铜器铸造技术存在不同产地来源。西省昔阳县钟村墓地发掘夏商之际高等级墓葬,10号墓出土二里头文化因素绿松石牌饰,葬俗融合本土特征与周边文化元素,填补太行山西麓夏商考古空白。

魏了翁·三代的诗句(共3句)

魏了翁的诗词曲代表作

魏了翁(1178年—1237年),字华父,号鹤山,邛州蒲江(今属四川)人。南宋著名理学家、思想家、大臣。
庆元五年(1199年)进士,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。历任国子正、武学博士、试学士院,以阻开边之议忤韩侂胄,改秘书省正字,出知嘉定府。史弥远当国,力辞召命。起知汉州、眉州。嘉定四年(1211年),擢潼川路提点刑狱,历知遂宁府、泸州府、潼川府。嘉定十五年(1222年),召为兵部郎中,累迁秘书监、起居舍人。宝庆元年(1225年),遭诬陷后黜至靖州居住。绍定五年(1232年),起为潼川路安抚使、知泸州。端平元年(1234年),召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,以端明殿学士、同签书枢密院事之职督视江淮京湖军
嘉熙元年(1237年),魏了翁去世,年六十。获赠太师、秦国公,谥号“文靖”。
魏了翁反对佛、老“无欲”之说,认为圣贤只言“寡欲”不言“无欲”,指出“虚无,道之害也”。推崇朱熹理学,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。提出“心者人之太极,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”,强调“心”的作用,又和陆九渊接近。能诗词,善属文,其词语意高旷,格或清丽,或悲壮。著有《鹤山全集》、《九经要义》《古今考》《经史杂钞》《师友雅言》等,词有《鹤山长短句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