溶溶(róng róng)是汉语形容词,原指水流宽广或流动的样态,后衍生出多重释义。其基本含义包括形容水面、月色等自然景象的广阔或荡漾形态,如“二川溶溶,流入宫墙”“月色溶溶”等。
在中医典籍中,“溶溶”被赋予特定语境含义,如《素问》以“溶溶未有定处”描述病邪初入体的流动状态,《难经》“腹溶溶若坐水中”则引申为体虚畏寒的症状。文学领域常以该词描绘云雾弥漫、波光粼粼等动态意象,如“春桥南望水溶溶”“真气日溶溶”等。
该词应用始于早期中医文献,《黄帝内经》《难经》已载其医学用法,后逐渐扩展至文学领域。语义由自然现象描述延伸至人体生理状态比喻,形成涵盖水流动态、空间广延等多维度的释义体系。
屠隆(1544-1605年),字长卿,一字纬真,号赤水、鸿苞居士,浙江鄞县人。明代文学家、戏曲家。万历五年中进士,曾任礼部主事、郎中等官职,为官清正,关心民瘼,后罢官回乡。屠隆是个怪才,好游历,有博学之名,尤其精通曲艺。屠隆不但写戏编戏,还演戏,其家中便自办有戏班,还掏钱聘请名角。其戏曲主张“针线连络,血脉贯通”,“不用隐僻学问,艰深字眼”,他甚至编导过整出戏无曲,宾白演出始终(话剧的雏形),广受欢迎。
关注微信公众号后,回复任何感兴趣的古典关键字可立即获得相关信息~
关注公众号,发送消息查询诗词精选诗词每日推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