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落简介

日落(rì luò),汉语词语,指太阳西沉至完全消失于地平线下的自然过程,其科学定义为日面完全没入地平线的时间点。这一现象由地球自转与公转引发,并因季节及纬度差异呈现时间变化。受大气折射影响,太阳实际位置虽低于地平线仍可被短暂观测,形成视觉延迟。

作为汉语词汇,"日落"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意象双重内涵。其基本义项明确指向太阳降落至西方的动态过程,常与"黄昏""夕阳"等近义词关联。文学创作中,该意象跨越文化时空,如南朝鲍照《日落望江赠荀丞》"日落岭归",唐代王维《送邢桂州》"日落江湖白"等作,均以夕阳景象寄寓情感。西方文学如《小王子》亦借看日落传递哲思。

该词在汉语典籍中源流清晰,构词由"日"(太阳本义)与"落"(降落动态)复合而成。自魏晋至明清,陆机刘长卿曹雪芹等皆通过"日落"构建诗意时空,如《折杨柳行》"日落似有竟"、《红楼梦》"日落时关仪门"等,印证其语义稳定性与文化延展性。

虞世南·日落的诗句(共1句)

虞世南的诗词曲代表作

永兴文懿公虞世南(558年-638年711日),字伯施,汉族,越州余姚(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)人。南北朝至隋唐时著名书法家、文学家、诗人、政治家,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。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、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。
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,意志坚定努力学习。在陈朝时,曾任建安王法曹参军、西阳王友。入隋后,官秘书郎、起居舍人。隋朝灭亡后,被窦建德任命为黄门侍郎。李世民灭窦建德后,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、记室参军、弘文馆学士,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,为“十八学士”之一。太宗贞观年间,历任著作郎、秘书少监、秘书监等职,先后封永兴县子、永兴县公,故世称“虞永兴、虞秘监”。他虽容貌怯懦、弱不胜衣,但性情刚烈,直言敢谏,深得太宗敬重。贞观十二年(638年)卒,年八十一,获赠礼部尚书,谥号文懿,配葬昭陵。贞观十七年(643年),绘像凌烟阁。
唐太宗称他德行、忠直、博学、文词、书翰为五绝。善书法,与欧阳询、褚遂良、薛稷合称“初唐四大家”。日本学界称欧阳询、褚遂良、虞世南为“初唐三大家”。其所编的《北堂书钞》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,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。原有诗文集30卷,但已散失不全。民国张寿镛辑成《虞秘监集》 4卷,收入 《四明丛书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