乔木简介

乔木(拼音:qiáo mù)是汉语词语,指主干明显、植株高大的木本植物,如松、柏、杨等。其外文名为macrophanerophytes,植物学定义为与灌木相对的高大树木,常见于绿化景观及用材树种。

该词涵盖常绿与落叶两类:常绿乔木如樟树、尾松等,叶片交替更新保持四季青翠;落叶乔木如白桦等,具有季节性落叶特征。在生态与人文层面,乔木既是主要用材和绿化树种,其果实也为人类食物来源之一。

词义可溯至先秦典籍,《诗经》以“南有乔木”形容高大树木,《孟子》引申为故国象征,后世文如《文选》、明清作品沿用此典。宋代文献《梦溪笔谈》《扬州慢》等沿用其本义,近代植物学明确其科学定义。

唐鼎元·乔木的诗句(共1句)

唐鼎元(1894——1988),字玉虬,号髯公,江苏省常州人。生平从事中医古文献及古典文学教学研究,一九三七年曾被聘为国医馆学术整理委员会名誉委员,逝世前为南京中医学院教授。业馀攻诗,造诣极深,创作甚丰。早年有《入蜀稿》、《国声集》、《五言楼诗草》、《景杜集》、《芳国咏》、《怀珊集》等问世。其中《入蜀稿》、《国声集》曾获一九三二年全国学术奖文学类三等奖。玉虬诗各体皆精,尤以七古、七律最富特色,七古“学杜韩、长庆二体,而于杜韩工力尤深”,“七律激越处忽作变徵声。管为之破,金石为之裂”。抗战期间的诗作,慷慨悲壮,激越昂扬,爱国之情溢于字里行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