徘徊简介

徘徊,汉语词语,读音为pái huái,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,或比喻犹豫不决,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、起伏。出自《荀子·礼论》:“今夫大鸟兽则失亡其羣匹,越逾时,则必反铅;过故乡,则必徘徊焉,鸣号焉,踯躅焉,踟蹰焉,然后能去之也。”

向秀·徘徊的诗句(共1句)

向秀的诗词曲代表作
向秀(约227-272),字子期,河内怀(今河南武陟)人。魏晋竹林七贤之一。官至黄门侍郎、散骑常侍。向秀雅好读书,与嵇康、吕安等人相善,隐居不仕。景元四年(263年)嵇康、吕安被司氏害死后,向秀应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,受司昭接见任散骑侍郎、黄门散骑常侍、散骑常侍,与任恺等相善。 向秀喜谈老庄之学,曾注《庄子》,“妙析奇致,大畅玄”(《世说新语•文学》)。注未成便过世,郭象承其《庄子》余绪,成书《庄子注》三十三篇。另着《思旧赋》、《难嵇叔养生论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