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夫简介

"农夫"为汉语传统词汇,最早可追溯至《·豳·七》中"嗟我农夫"的记载,原指从事农作物耕作的劳动者。该词在历史演变中衍生出三重内涵:先秦时期泛指务农群体,汉唐后特指农业劳动男性,周代曾作为田官职称。在文学作品如《悯农》中,农夫形象常与劳动艰辛、社会不公等主题关联,构成传统文化符号。寓言"守株待兔"更将农夫塑造为典型文学意象,体现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。

司马札·农夫的诗句(共1句)

札,家住长安附近,大中时(847-859)诗人,他一生追求功名,便未能如愿。司札生活在黄巢起义之前,对于这时期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,他的诗多少透露了一些消息。 在一些诗篇中写了农民的疾苦,豪华贵族的奢华糜费,上层统治者的骄横跋扈,以及宫女的悲惨遭遇。但写得最多的还是他叹息自己怀才不遇和抒发离愁别恨之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