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夫简介

"农夫"为汉语传统词汇,最早可追溯至《·豳·七》中"嗟我农夫"的记载,原指从事农作物耕作的劳动者。该词在历史演变中衍生出三重内涵:先秦时期泛指务农群体,汉唐后特指农业劳动男性,周代曾作为田官职称。在文学作品如《悯农》中,农夫形象常与劳动艰辛、社会不公等主题关联,构成传统文化符号。寓言"守株待兔"更将农夫塑造为典型文学意象,体现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。

白居易·农夫的诗句(共2句)

白居易的诗词曲代表作

白居易(772年—846年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又号醉吟先生,祖籍西太原,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,生于河南新郑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唐代三大诗人之一。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世称“元白”,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。
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,形式多样,语言平易通俗,有“诗魔”和“诗王”之称。官至翰林学士、左赞善大夫。有《白氏长庆集》传世,代表诗作有《长恨歌》《卖炭翁》《琵琶行》等。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,葬于香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