暮春简介

暮春是汉语中表示春季末尾阶段的术语,对应农历三,以雨水增多、春色渐褪为特征,音读mù chūn。该词最早见于《逸周书》等先秦文献,后广泛应用于历代文,如南朝丘迟《与陈伯之书》中“暮春三月,江南草长”及清代王士禛引用的“轻寒薄暖暮春天”。

暮春时草木繁茂,绿荫遍野,落花渐稀,蛙鸣始盛,典型物候多见于诗词描绘。曹豳“门外无人问落”与杜甫飘万点正愁人”均刻了春末景致,宋词更以伤春主题凸显其文化意象。谷雨作为暮春标志性节气,关联浮萍滋生、牡丹盛开等自然现象,衍生出采、赏等习俗。

该术语自西周起延续千年,王羲之兰亭集序》、范成大农事诗及杨朔现代散文均沿用其历法属性与文化内涵,形成时序标记与文学母题的双重传承。

刘长卿·暮春的诗句(共2句)

刘长卿的诗词曲代表作
刘长卿(约726—约786),字文房,汉族,宣城(今属安徽)人,唐代诗人。后迁居洛阳,河间(今属河北)为其郡望。玄宗天宝年间进士。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,后为长洲县尉,因事下狱,贬南巴尉。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,知淮西、鄂岳转运留后,又被诬再贬睦州司。德宗建中年间,官终随州刺史,世称刘随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