朦胧简介

朦胧(拼音:méng lóng)是汉语形容词、动词,基本含义包括光不明亮、事物模糊不清、思维混沌三种层次,反义词为清晰、明朗等。其拼写形式在表示视物不清时宜用“蒙眬”,如“泪眼蒙眬”。

该词既可描述自然光影的模糊状态,常见于“月色朦胧”“暮色朦胧”等表述;也可指认知层面的含混,如“朦胧意识”。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文学艺术作品,形成“青得朦胧”“色朦胧”等意象表达。在学领域,“朦胧”表现为景物渲染的影影绰绰与情境构置的迷离恍惚,如《诗经·蒹葭》中“在水一方”的意象。

该词最早见于唐宋诗文,徐昌图临江仙》中“淮月朦胧”与王昌龄《西宫春怨》“朦胧树色”均为早期用例。明清小说《西游记》《东周列国志》将其拓展至梦境描写。现代文学中“朦胧诗派”名称即源于该词的模糊词义特征。

张伯端·朦胧的诗句(共1句)

张伯端的诗词曲代表作

张伯端(公元983年—1082年),一说(公元984年—1082年),道教南宗初祖,字平叔,号紫阳、紫阳人,后改名用成(或用诚)。人称“悟真先生”,传为“紫玄真人”,又尊为“紫阳真人”。临海(今属浙江)人。自幼博览群书,学贯古今中外,涉猎诸种方术。曾中进士,后谪戍岭南。于成都遇仙人(一说此仙人即为刘海蟾)授道,后著书立说,传道天下。

北宋元丰五年(公元1082年)仙逝,飞升前留有《尸解颂》一首:“四大欲散,浮已空,一灵妙有,法界通融”。

张伯端与杏林翠玄真人石泰、道光紫贤真人薛式、泥丸翠虚真人陈楠、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被奉为“全真道南五祖”(“北五祖”为:东华帝君王玄甫、正阳帝君钟离权、纯阳帝君吕洞宾、纯佑帝君刘海蟾、辅极帝君王重阳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