朦胧简介

朦胧(拼音:méng lóng)是汉语形容词、动词,基本含义包括光不明亮、事物模糊不清、思维混沌三种层次,反义词为清晰、明朗等。其拼写形式在表示视物不清时宜用“蒙眬”,如“泪眼蒙眬”。

该词既可描述自然光影的模糊状态,常见于“月色朦胧”“暮色朦胧”等表述;也可指认知层面的含混,如“朦胧意识”。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文学艺术作品,形成“青得朦胧”“色朦胧”等意象表达。在学领域,“朦胧”表现为景物渲染的影影绰绰与情境构置的迷离恍惚,如《诗经·蒹葭》中“在水一方”的意象。

该词最早见于唐宋诗文,徐昌图临江仙》中“淮月朦胧”与王昌龄《西宫春怨》“朦胧树色”均为早期用例。明清小说《西游记》《东周列国志》将其拓展至梦境描写。现代文学中“朦胧诗派”名称即源于该词的模糊词义特征。

王之道·朦胧的诗句(共1句)

王之道的诗词曲代表作

王之道,庐州濡须人。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,卒于孝宗乾道五年,年七十七岁。善文,明白晓畅,诗亦真朴有致。为人慷慨有气节。宣和六年,(公元一一二四年)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。对策极言燕用兵之非,以切直抑制下列。调历阳丞。绍兴和议初成,之道方通判滁州,力陈辱国非便。大忤秦桧意,谪监南雄盐税。坐是沦废者二十年。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,以朝奉大夫致仕。之道著有相集三十卷,《四库总目》相山词一卷,《文献通考》传于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