朦胧简介

朦胧(拼音:méng lóng)是汉语形容词、动词,基本含义包括光不明亮、事物模糊不清、思维混沌三种层次,反义词为清晰、明朗等。其拼写形式在表示视物不清时宜用“蒙眬”,如“泪眼蒙眬”。

该词既可描述自然光影的模糊状态,常见于“月色朦胧”“暮色朦胧”等表述;也可指认知层面的含混,如“朦胧意识”。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文学艺术作品,形成“青得朦胧”“色朦胧”等意象表达。在学领域,“朦胧”表现为景物渲染的影影绰绰与情境构置的迷离恍惚,如《诗经·蒹葭》中“在水一方”的意象。

该词最早见于唐宋诗文,徐昌图临江仙》中“淮月朦胧”与王昌龄《西宫春怨》“朦胧树色”均为早期用例。明清小说《西游记》《东周列国志》将其拓展至梦境描写。现代文学中“朦胧诗派”名称即源于该词的模糊词义特征。

高启·朦胧的诗句(共1句)

高启的诗词曲代表作

高启(1336-1374),汉族,元末明初著名诗人,字季迪,号槎轩,长洲(今江苏苏州市)人。元末隐居吴淞青丘,自号青丘子。高启才华高逸,学问渊博,能文,尤精于诗,与刘基宋濂并称“明初诗文三大家”,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“吴中四杰”,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“初唐四杰”。又与王行等号“北郭十友”。
明洪武初,以荐参修《元史》,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,受命教授诸王。擢户部右侍郎,力辞不受。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,获罪被诛。高启曾为之作《郡治上梁文》,有“龙蟠虎踞”四字,被疑为歌颂张士诚,连坐腰斩。著有《高太史大全集》、《凫藻集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