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烈火"是现代汉语中表示火势猛烈的名词性词语,其本义最早可追溯至汉代扬雄《羽猎赋》"举熢烈火"的记载。该词由"烈"(火势猛)与"火"复合构成,在唐诗中被用于描绘燃烧场景,如杜甫"烈火发中夜"诗句。现代汉语中除本义外,还衍生出比喻鲜红色彩(如唐彦谦"烈火绯桃")和形容激烈群众运动(如《人民日报》用例)等引申含义。作为常用词语,其近义词包括"猛火""炽火"等。
萨都剌(约1272—1355)元代诗人、画家、书法家。字天锡,号直斋。回族(一说蒙古族)。其先世为西域人,出生于雁门(今山西代县),泰定四年进士。授应奉翰林文字,擢南台御史,以弹劾权贵,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,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,左迁淮西北道经历,晚年居杭州。萨都剌善绘画,精书法,尤善楷书。有虎卧龙跳之才,人称雁门才子。他的文学创作,以诗歌为主,诗词内容,以游山玩水、归隐赋闲、慕仙礼佛、酬酢应答之类为多,思想价值不高。萨都剌还留有《严陵钓台图》和《梅雀》等画,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。
关注微信公众号后,回复任何感兴趣的古典关键字可立即获得相关信息~
关注公众号,发送消息查询诗词精选诗词每日推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