琅琅简介

"琅琅"为叠音式汉语拟声词,本义指玉石相击发出的清脆声响。该词最早见于汉代司马相如子虚赋》"礧石相击,琅琅礚礚"的记载,唐代文人韩愈首次将"琅琅"用于形容柳宗元临终遗言的清越之声,明代高启则在中用"琅琅"描摹学堂场景,由此确立其对读书声的拟声功能。现代汉语中,"琅琅"多与"书声"构成固定搭配,特指集体诵读时形成的连绵声浪,其发音规范为"láng láng",区别于描述普通声响的"朗朗"。

张栻·琅琅的诗句(共1句)

张栻的诗词曲代表作

张栻(1133年915日——1180年3月22日)字敬夫,后避讳改字钦夫,又字乐斋,号南轩,学者称南轩先生,谥曰宣,后世又称张宣公。南宋汉州绵竹(今四川绵竹市)人,右相张浚之子。南宋初期学者、教育家。
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年(公元1133年),南宋孝宗乾道元年(1165年),主管岳麓书院教事,从学者达数千人,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,成为一代学宗。南宋孝宗淳熙七年(1180年)迁右文殿修撰,提举武夷山冲祐观。其学自成一派,与朱熹、吕祖谦齐名,时称“东南三贤”。孝宗淳熙七年(公元1180年)去世,享年四十八岁。
南宋理宗淳祐初年(1241年)从祀孔庙,后与李宽、韩愈、李士真、周敦颐、朱熹、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,世称石鼓七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