琅琅简介

"琅琅"为叠音式汉语拟声词,本义指玉石相击发出的清脆声响。该词最早见于汉代司马相如子虚赋》"礧石相击,琅琅礚礚"的记载,唐代文人韩愈首次将"琅琅"用于形容柳宗元临终遗言的清越之声,明代高启则在中用"琅琅"描摹学堂场景,由此确立其对读书声的拟声功能。现代汉语中,"琅琅"多与"书声"构成固定搭配,特指集体诵读时形成的连绵声浪,其发音规范为"láng láng",区别于描述普通声响的"朗朗"。

钱澄之·琅琅的诗句(共1句)

【生卒】:1612—1693
【介绍】: 清安徽桐城人,原名秉镫,字饮光。明诸生。入清隐居不出,自称田间老人,与顾炎武钱谦益、方以智、徐乾学兄弟等都有往来。学问长于经学,尤精于《诗》。文章颇有才气。有《屈宋合诂》、《藏阁诗文集》(别本名《田间文集》)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