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承浩·沮丧的诗句(共1句)

沮丧简介

沮丧,汉语词语,拼音为jǔ sàng,指因受挫或失落引发的灰心、失望等负面情绪,常伴随心理与生理的双重低落表现,既可作形容词描述情绪状态,也可作动词表示"使灰心失望"。

该词兼具情感与行为双重维度:情绪层面指向内心失落,行为层面表现为外在颓唐。北齐《颜氏家训》以"苶然沮丧"刻性格转变,杜甫句"观者如色沮丧"记录群体震惊反应。茅盾《子》等近现代作品通过"神气沮丧""摇头沮丧"等描写延续这一语义特征。

词源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,初见于《宋书》"夸慢成今之沮丧",唐宋时期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,《旧五代史》记载"精神沮丧"展现军事场景的情绪描写。明清至近现代,词义逐渐侧重情绪层面,但"失色貌"的古典用法仍存于现代语境。

修承浩(1875~1953),字翰青,湖南沅陵人。清光绪二十八年举人。曾任广西省抚台内收发并负责机要,并任宜山、富川知事和广东省阳江厅同知等职。在此期间,结识蔡锷并秘密参加同盟会,两人意气相投,结为金兰。辛亥革命后,蔡锷将军任南省都督,承浩公任都督府秘书长,力助蔡锷创办南讲武堂。之后,任四川省永宁、川东道道尹,四川省政务厅厅长等要职。民国五年,当蔡锷率部护国讨袁进入四川时,承浩公正在四川任永宁道尹,立即因势利导,力促四川军务陈宦宣布四川独立。蔡锷病故,四川军政各派明争暗斗,官场腐暗,民生涂炭,其深感厌恶,于民国六年乞假回乡,筑庐隐居。后湖南、湖北、四川等省多次邀请出任省府要职,均谢绝。民国十五年,贺龙元帅北伐途经沅陵,仰慕承浩公高义,曾专程登门拜访。民国十八年,沅陵修纂县志,县长罗亨衢聘为修纂。解放后,任湖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委员、湖南省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常务委员、湖南省文献委员会委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