沮丧,汉语词语,拼音为jǔ sàng,指因受挫或失落引发的灰心、失望等负面情绪,常伴随心理与生理的双重低落表现,既可作形容词描述情绪状态,也可作动词表示"使灰心失望"。
该词兼具情感与行为双重维度:情绪层面指向内心失落,行为层面表现为外在颓唐。北齐《颜氏家训》以"苶然沮丧"刻画性格转变,杜甫诗句"观者如山色沮丧"记录群体震惊反应。茅盾《子夜》等近现代作品通过"神气沮丧""摇头沮丧"等描写延续这一语义特征。
其词源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,初见于《宋书》"夸慢成今之沮丧",唐宋时期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,《旧五代史》记载"精神沮丧"展现军事场景的情绪描写。明清至近现代,词义逐渐侧重情绪层面,但"失色貌"的古典用法仍存于现代语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