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琴简介

胡琴是中国传统拉弦乐器,源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,因北方族群泛称“胡”而得名,唐代始称胡琴,宋代又称稽琴,早期兼具弹拨与拉弦功能。西夏壁已出现尾弓拉奏图像,宋代晚期,中国北部边疆地区已经开始使用以尾作为弓毛拉弦擦奏的乐器了,明代形成近似二胡的形制(明代尤子求《麟堂秋宴图》中尾胡琴形制与现在二胡相同),明代增设千斤结构,清代用于宫廷瓦尔喀部乐并传入东北地区。近代成为胡琴类乐器统称,包括二胡、板胡、京胡等分支。现代胡琴琴筒多木制或竹制,全长约60厘米,五度定弦,音域达两个八度。20世纪60年代出现改革胡琴及高、中、低音四弦胡琴,音域扩展至五个八度。演奏时左手满把握弦,右手执马尾弓拉奏,常用颤音、滑音技巧。徐州于2004年创办国际胡琴艺术节,首届1490人合奏创吉尼斯纪录,第二届引入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。高凉胡琴制作技艺保留北派工艺并融合南派格,2019年成立冯氏胡琴工作坊,2021年列入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孙蕡·胡琴的诗句(共1句)

孙蕡(1337—1393),字仲衍,号西庵先生,广东南海平步(今顺德平步乡)人。生于元至元二年(1337年)。他仪表堂堂,性格通达、豪爽。孙蕡于书无所不读,写起文来不用起草稿,开卷展纸,挥笔而成。初读起来好像并无刻意经营,细加体味,则气象雄浑,兴喻深致,有魏晋度。他从小就志气不凡,不随便与人交往,乡间的人都很尊敬他,称他孙先生。
负节概,不妄交游。何真据岭南,礼遇之。洪武三年(1370),举于乡,旋登进士。授工部织染局使,长虹县主簿。召入,为翰林典籍,与修《洪武正韵》。出为平原主簿,坐累逮系,旋得释。起为苏州经历,复坐累戍辽东。后因尝为蓝玉题画,论死。蕡博学工诗文,诗风清圆流丽,著述甚富。蕡殁,诸书散佚,今存九卷,《四库总目》行于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