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琴简介

胡琴是中国传统拉弦乐器,源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,因北方族群泛称“胡”而得名,唐代始称胡琴,宋代又称稽琴,早期兼具弹拨与拉弦功能。西夏壁已出现尾弓拉奏图像,宋代晚期,中国北部边疆地区已经开始使用以尾作为弓毛拉弦擦奏的乐器了,明代形成近似二胡的形制(明代尤子求《麟堂秋宴图》中尾胡琴形制与现在二胡相同),明代增设千斤结构,清代用于宫廷瓦尔喀部乐并传入东北地区。近代成为胡琴类乐器统称,包括二胡、板胡、京胡等分支。现代胡琴琴筒多木制或竹制,全长约60厘米,五度定弦,音域达两个八度。20世纪60年代出现改革胡琴及高、中、低音四弦胡琴,音域扩展至五个八度。演奏时左手满把握弦,右手执马尾弓拉奏,常用颤音、滑音技巧。徐州于2004年创办国际胡琴艺术节,首届1490人合奏创吉尼斯纪录,第二届引入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。高凉胡琴制作技艺保留北派工艺并融合南派格,2019年成立冯氏胡琴工作坊,2021年列入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李咸用·胡琴的诗句(共1句)

李咸用的诗词曲代表作

李咸用,唐,生卒年不详。族望陇西(今甘肃临洮)。习儒业,久不第,曾应辟为推官。因唐末乱离,仕途不达,遂寓居庐山等地。生平事迹散见宋杨万里《唐李推官披沙集序》、《直斋书录解题》卷一九、《唐才子传》卷一〇《殷文圭》附。咸用工,尤擅乐府、律诗。所作多忧乱失意之词。为善写“征人凄苦之情”,有“国之遗音,江左之异曲”(《唐李推官披沙集序》)。辛文房则诋为“气格卑下”(《唐才子传》)。与修睦、来鹏等有交谊,时有唱酬。作诗颇多,《直斋书录解题》卷一九著录《披沙集》6卷。《全唐诗》存诗3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