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琴简介

胡琴是中国传统拉弦乐器,源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,因北方族群泛称“胡”而得名,唐代始称胡琴,宋代又称稽琴,早期兼具弹拨与拉弦功能。西夏壁已出现尾弓拉奏图像,宋代晚期,中国北部边疆地区已经开始使用以尾作为弓毛拉弦擦奏的乐器了,明代形成近似二胡的形制(明代尤子求《麟堂秋宴图》中尾胡琴形制与现在二胡相同),明代增设千斤结构,清代用于宫廷瓦尔喀部乐并传入东北地区。近代成为胡琴类乐器统称,包括二胡、板胡、京胡等分支。现代胡琴琴筒多木制或竹制,全长约60厘米,五度定弦,音域达两个八度。20世纪60年代出现改革胡琴及高、中、低音四弦胡琴,音域扩展至五个八度。演奏时左手满把握弦,右手执马尾弓拉奏,常用颤音、滑音技巧。徐州于2004年创办国际胡琴艺术节,首届1490人合奏创吉尼斯纪录,第二届引入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。高凉胡琴制作技艺保留北派工艺并融合南派格,2019年成立冯氏胡琴工作坊,2021年列入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梅尧臣·胡琴的诗句(共2句)

梅尧臣的诗词曲代表作
梅尧臣,字圣俞,世称宛陵先生,汉族,宣州宣城(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)人。北宋著名现实主义人,给事中梅询从子。 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,历镇安军节度判官。于皇祐三年(1051年)始得宋仁宗召试,赐同进士出身,为太常博士。以欧阳修荐,为国子监直讲,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,故世称“梅直讲”、“梅都官”。嘉祐五年(1060年)卒,年五十九。 梅尧臣少即能诗,与苏舜钦齐名,时号“苏梅”,又与欧阳修并称“欧梅”。为诗主张写实,反对西昆体,所作力求平淡、含蓄,被誉为宋诗的“开祖师”。曾参与编撰《新唐书》,并为《孙子兵法》作注。另有《宛陵先生集》及《毛诗小传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