怀抱简介

怀抱,汉语词语,拼音为huái bào,本义指将人或物抱在胸前,引申为胸前环绕的空间、内心情感或抱负,亦指婴儿时期的保护状态。

该词兼具具体与抽象双重意涵:动作层面可指怀抱婴儿等实际行为;空间层面常隐喻庇护所,如“祖国的怀抱”;情感层面既可表达亲情牵绊,又承载个人志向,如“怀抱理想”。其语义体系涵盖名词(胸前)、动词(怀抱琵琶)及抽象心理动词(怀有抱负)三种词性用法。

该词最早见于《诗经·小雅·蓼莪》,汉代郑玄注疏明确其本义。历代文献中,《后汉书》多用于亲情描述,唐宋诗词借以抒怀,至近现代文学进一步拓展象征意义,如曹禺戏剧中的理想寄托、郭沫若歌的情感依归。

于谦·怀抱的诗句(共1句)

于谦的诗词曲代表作
于谦(1398年513日-1457年2月16日),字廷益,号节庵,汉族,明朝浙江杭州府钱塘县(今浙江省杭州市)人,明朝大臣。于谦诗作归隐情怀的表达与慷慨悲凉的貌预示了诗坛气的转向。在台阁体流行的高峰期,文人们是忌讳表达激烈的情怀与悲伤的情感的,从而保持了其创作风格的雍容,以便发挥其鸣盛的政治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