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庭花简介

后庭,原为南朝陈后主陈叔宝于公元584年所作乐府清商曲《玉树后庭》,曲辞以描绘后宫嫔妃姿容为主,因陈后主耽于享乐、疏于朝政,后世将其与陈朝灭亡关联,视为“亡国之音”的象征。该曲在唐代被杜牧泊秦淮》引用为讽喻时局的典故,后发展为宋词元曲中的词牌名(如双调《后庭花》)及曲牌名,南曲、北曲中各有变体。

作为汉语词汇,“后庭花”亦指鸡冠花、雁来红等植物,但其文学意象多承载历史兴衰的隐喻,如明代木刻版《花营锦阵》中的艳情借“试折后庭花”隐晦表达世俗情欲,体现了从宫廷雅乐到市井文化的语义流变。其词源可追溯至陈隋时期流行的“陈隋调”,《玉树后庭花》与《春江花月夜》同为该曲调代表。

纳兰容若·后庭花的诗句(共1句)

纳兰容若的诗词曲代表作
纳兰性德(1655年-1685年),叶赫那拉氏,原名成德,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,字容若,满洲正黄旗人,号楞伽人。皇太子改名胤礽,才得以恢复。清朝著名词人,词李煜相似。纳兰出身显赫,父亲是康熙时期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。纳兰性德自幼修文习武,康熙十五年(1676年)高中进士。初授三等侍卫,后晋为一等,长年被迫追随康熙左右。 纳兰性德生性淡泊名利,最擅写词。他的词以“真”取胜:写情真挚浓烈,写景逼真传神。纳兰性德在清初词坛独树一帜,词“清丽婉约,哀感顽艳,格高韵远,独具特色,直指本心。”著有《通志堂集》、《侧帽集》、《饮水词》等,康熙二十四年(1685年)亡于寒疾,年仅三十一岁。被王国维称为“以自然之眼观物,以自然之舌言情”的词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