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声简介

声(fēng shēng)是汉语名词,原指自然界的声音,后引申为传播的消息或社会舆论,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。

该词内涵可分为三类:一是自然界的风响,常见于文意象,如汉魏诗歌中的“瑟瑟谷中风”;二是象征教化与风气,《尚书·毕命》提出“树之风声”以扬善抑恶;三指传言或消息,明清小说如《儒林外史》多用于描述信息传播。近代常用“走漏风声”等表述强化引申义。

词源可溯至西周《毕命》,先秦时期已具教化寓意。汉代分化出自然声响与人文双重含义,唐宋诗文强化文学意象,明清白话作品侧重信息传播功能。语义演变完整呈现了从自然现象到社会文化概念的转化过程。

苏辙·风声的诗句(共1句)

苏辙的诗词曲代表作
苏辙(1039—1112年),字子由,北宋散文家,自号颍滨遗老。卒,谥文定。汉族,眉州眉(今属四川)人。嘉祐二年(1057)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。神宗朝,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。因反对王安石变法,出为河南推官。哲宗时,召为秘书省校书郎。元祐元年为右司谏,历官御史中丞、尚书右丞、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,出知汝州,贬筠州、再谪州安置,移循州。徽宗立,徙永州、岳州复太中大夫,又降居许州,致仕。唐宋八大家之一,与父洵、兄轼齐名,合称三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