飞霜简介

飞霜,汉语词汇,拼音为fēi shuānɡ,指降霜的自然现象,出自晋代张协《七命》“厉霜飞”。该词具有多重含义:其一指气象意义上的降霜,如清代嘉庆二十一年(1816年)南、台湾等地夏季出现的“、飞霜”极端气候;其二源自《淮南子》记载邹衍蒙冤引发六飞霜的典故,后引申为冤狱的代称,见于《文选·江淹〈诣建平王上书〉》及李善注;其三指书法中的飞白技法;其四表示白色盐,如宋代柳永《煮海歌》“自潴卤至飞霜”。

飞霜的文学意象最早见于汉代文献,《淮南子》载邹衍尽忠被囚,仰天悲泣致六月飞霜,成为后世诗词常用典故。

张仲素·飞霜的诗句(共1句)

张仲素的诗词曲代表作

张仲素(约769~819)唐代诗人,字绘之。符离(今安徽宿州)人,郡望河间鄚县(今河北任丘)。贞元十四年(798)进士,又中博学宏词科,为武宁军从事,元和间,任司勋员外郎,又从礼部郎中充任翰林学士,迁中书舍人。张仲素擅长乐府,善写思妇心情。如"袅袅城边,青青陌上桑。提笼忘采叶,昨梦渔阳"(《春闺思》),"梦里分明见关塞,不知何路向金微"(《秋闺思》),刻细腻,委婉动人。其他如《塞下曲》等,语言慷慨,意气昂扬,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