飞霜,汉语词汇,拼音为fēi shuānɡ,指降霜的自然现象,出自晋代张协《七命》“风厉霜飞”。该词具有多重含义:其一指气象意义上的降霜,如清代嘉庆二十一年(1816年)云南、台湾等地夏季出现的“雨雪、飞霜”极端气候;其二源自《淮南子》记载邹衍蒙冤引发六月飞霜的典故,后引申为冤狱的代称,见于《文选·江淹〈诣建平王上书〉》及李善注;其三指书法中的飞白技法;其四表示白色盐,如宋代柳永《煮海歌》“自潴卤至飞霜”。
飞霜的文学意象最早见于汉代文献,《淮南子》载邹衍尽忠被囚,仰天悲泣致六月飞霜,成为后世诗词常用典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