飞霜简介

飞霜,汉语词汇,拼音为fēi shuānɡ,指降霜的自然现象,出自晋代张协《七命》“厉霜飞”。该词具有多重含义:其一指气象意义上的降霜,如清代嘉庆二十一年(1816年)南、台湾等地夏季出现的“、飞霜”极端气候;其二源自《淮南子》记载邹衍蒙冤引发六飞霜的典故,后引申为冤狱的代称,见于《文选·江淹〈诣建平王上书〉》及李善注;其三指书法中的飞白技法;其四表示白色盐,如宋代柳永《煮海歌》“自潴卤至飞霜”。

飞霜的文学意象最早见于汉代文献,《淮南子》载邹衍尽忠被囚,仰天悲泣致六月飞霜,成为后世诗词常用典故。

戎昱·飞霜的诗句(共1句)

戎昱(rongyu)(744年~800年),唐代诗人。荆州(今湖北江陵)人,郡望扶(今属陕西)。少年举进士落第,游名都川,后中进士。一说登进士第。肃宗上元至代宗永泰(760—766)间,来往于长安、洛阳、齐、赵、泾州、陇西等地。经华阴,遇见王季友,同赋《苦哉行》。大历元年(766)入蜀,见岑参于成都。大历二年(767)秋回故乡,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。后流寓湖南,为潭州刺史崔瓘、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。建中三年(782)居长安,任侍御史。翌年贬为辰州刺史。后又任虔州刺史。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,流寓桂州而终。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人之一。名作《苦哉行》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。羁旅游宦、感伤身世的作品以《桂州腊》较有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