斗鸡简介

斗鸡,汉语词汇,拼音为dòu jī,包含双重含义:一指以鸡相斗的博戏活动,二指经驯养专供搏斗的鸡种。该词最早见于《墨子·小取》"且斗鸡,非鸡也;好斗鸡,好鸡也",明确区分了斗鸡行为与品种特性。这类斗鸡外形具有"鹰的嘴、鹅的颈、仙鹤腿"特征,生性好斗常持续数小时。

中国古代斗鸡活动兼具竞技与娱乐属性。春秋时期贵族已采用芥末、金属距等辅助手段,《左传》载季氏与郈氏斗鸡使用特殊装备争胜。汉代桓宽《盐铁论》记载贵族"蹋鞠斗鸡",三国曹植《名都篇》描述"斗鸡东郊道"场景。

战国时期出现专业驯养技艺,《庄子·达生》载纪渻子为齐王驯养斗鸡。唐代达鼎盛,唐玄宗设鸡坊养鸡数千只,由贾昌等专人管理。明清时期东、河南等地留存斗鸡台古迹,现代菏泽鲁西斗鸡被列为非遗。

贺铸·斗鸡的诗句(共1句)

贺铸的诗词曲代表作
贺铸(1052~1125)北宋词人。字方回,自号庆湖遗老。汉族,祖籍山阴(今浙江绍兴),后迁卫州(今河南卫辉市)。宋太祖贺皇后族孙,所娶亦宗室之女。自称远祖本居山阴,是唐•贺知章后裔,以知章居庆湖(即镜湖),故自号庆湖遗老。 贺铸长身耸目,面色铁青,人称贺鬼头,曾任右班殿直,元佑中曾任泗州、太平州通判。晚年退居苏州,杜门校书。不附权贵,喜论天下事。能文,尤长于词。其词内容、格较为丰富多样,兼有豪放、婉约二派之长,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。用韵特严,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。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,意境高旷,语言浓丽哀婉,近秦观晏几道。其爱国忧时之作,悲壮激昂,又近苏轼。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,足见其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