斗鸡,汉语词汇,拼音为dòu jī,包含双重含义:一指以鸡相斗的博戏活动,二指经驯养专供搏斗的鸡种。该词最早见于《墨子·小取》"且斗鸡,非鸡也;好斗鸡,好鸡也",明确区分了斗鸡行为与品种特性。这类斗鸡外形具有"鹰的嘴、鹅的颈、仙鹤腿"特征,生性好斗常持续数小时。
中国古代斗鸡活动兼具竞技与娱乐属性。春秋时期贵族已采用芥末、金属距等辅助手段,《左传》载季氏与郈氏斗鸡使用特殊装备争胜。汉代桓宽《盐铁论》记载贵族"蹋鞠斗鸡",三国曹植《名都篇》描述"斗鸡东郊道"场景。
战国时期出现专业驯养技艺,《庄子·达生》载纪渻子为齐王驯养斗鸡。唐代达鼎盛,唐玄宗设鸡坊养鸡数千只,由贾昌等专人管理。明清时期山东、河南等地留存斗鸡台古迹,现代菏泽鲁西斗鸡被列为非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