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暑简介

大暑(Great Heat)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,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。在每年的722日至24日,太阳到达黄经120度时,迎来大暑。

大暑三候为:“一候腐草为萤;二候土润溽暑;三候大时行。”《逸周书》曰:“土润溽暑(溽暑,指潮湿而闷热)。又五日,大时行”;又曰:“大不时行,国无恩泽”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说:“暑,热也,就热之中分为大小,月初为小,月中为大,今则热气犹大也。”《通纬·孝经援神契》说:“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,六月中。小大者,就极热之中,分为大小,初后为小,望后为大也。”

大暑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、气温最高、雷雨天气横行的节气。大暑节气,高温酷热、暴频繁,雨量充沛,是万物狂长的时节。农业生产要加强田间管理,重点做好抗旱保收、防洪排涝、防台及病虫防治。畜牧生产做好防暑降温、疫病防控和环境消毒。华北、东北地区棉结铃进入需水高峰期,要及时灌溉,确保土壤湿度。大豆开结荚正值需水临界期,出现旱象及时浇灌,做好中耕施肥。华东、华南地区晚稻适时栽插、施肥,双季稻区早稻适时收获。

大暑时各地有不同的文化习俗。如送大暑、晒伏姜、烧伏香、斗蟋蟀、赏荷泛舟等习俗。还有一些地区有自己的特色饮食,比如东喝暑羊汤、南方很多地区要吃米糟、吃仙草。“大暑”是一年中天气最热、湿气最重的时节,此时节养生保健的重点是“防暑”和“祛湿”。

元稹·大暑的诗句(共1句)

元稹的诗词曲代表作

元稹(779年-831年),唐朝洛阳(今河南洛阳)人,唐朝著名人。父元宽,母郑氏。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,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。25岁与白居易同科及第,并结为终生诗友。28岁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,授左拾遗。举明经书判入等,补校书郎。元和初,应制策第一。元和四年(809年)为监察御史。长庆元年(821年)迁中书舍人,充翰林院承旨。出任御史大夫、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使。大和三年(829年)为尚书左丞。

元稹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世称“元白”,诗作号为“元和体”。其诗辞浅意哀,仿佛孤凤悲吟,极为扣人心扉,动人肺腑。元稹的创作,以诗成就最大。其乐府诗创作,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,而其“新题乐府”则直接缘于李绅。名作有传奇《莺莺传》、《菊花》、《离思五首》、《遣悲怀三首》、《兔丝》、《和裴校书鹭鸶飞》等。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,收录诗赋、诏册、铭谏、论议等共100 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