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暑简介

大暑(Great Heat)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,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。在每年的722日至24日,太阳到达黄经120度时,迎来大暑。

大暑三候为:“一候腐草为萤;二候土润溽暑;三候大时行。”《逸周书》曰:“土润溽暑(溽暑,指潮湿而闷热)。又五日,大时行”;又曰:“大不时行,国无恩泽”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说:“暑,热也,就热之中分为大小,月初为小,月中为大,今则热气犹大也。”《通纬·孝经援神契》说:“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,六月中。小大者,就极热之中,分为大小,初后为小,望后为大也。”

大暑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、气温最高、雷雨天气横行的节气。大暑节气,高温酷热、暴频繁,雨量充沛,是万物狂长的时节。农业生产要加强田间管理,重点做好抗旱保收、防洪排涝、防台及病虫防治。畜牧生产做好防暑降温、疫病防控和环境消毒。华北、东北地区棉结铃进入需水高峰期,要及时灌溉,确保土壤湿度。大豆开结荚正值需水临界期,出现旱象及时浇灌,做好中耕施肥。华东、华南地区晚稻适时栽插、施肥,双季稻区早稻适时收获。

大暑时各地有不同的文化习俗。如送大暑、晒伏姜、烧伏香、斗蟋蟀、赏荷泛舟等习俗。还有一些地区有自己的特色饮食,比如东喝暑羊汤、南方很多地区要吃米糟、吃仙草。“大暑”是一年中天气最热、湿气最重的时节,此时节养生保健的重点是“防暑”和“祛湿”。

司马光·大暑的诗句(共1句)

司马光的诗词曲代表作
司马光(1019年11月17日-1086年),字君实,号迂叟,汉族,陕州夏县(今山西夏县)涑水乡人,世称涑水先生。北宋政治家、史学家、文学家。历仕仁宗、英宗、神宗、哲宗四朝,卒赠太师、温国公,谥文正,为人温良谦恭、刚正不阿;做事用功刻苦、勤奋。以“日力不足,继之以”自诩,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,历来受人景仰。 宋仁宗时中进士,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。宋神宗时,王安石施行变法,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,司光就是其中之一。王安石变法以后,司光离开朝廷十五年,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《资治通鉴》。生平著作甚多,主要有史学巨著《资治通鉴》、《温国文正司公文集》、《稽古录》、《涑水记闻》、《潜虚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