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暑简介

大暑(Great Heat)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,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。在每年的722日至24日,太阳到达黄经120度时,迎来大暑。

大暑三候为:“一候腐草为萤;二候土润溽暑;三候大时行。”《逸周书》曰:“土润溽暑(溽暑,指潮湿而闷热)。又五日,大时行”;又曰:“大不时行,国无恩泽”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说:“暑,热也,就热之中分为大小,月初为小,月中为大,今则热气犹大也。”《通纬·孝经援神契》说:“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,六月中。小大者,就极热之中,分为大小,初后为小,望后为大也。”

大暑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、气温最高、雷雨天气横行的节气。大暑节气,高温酷热、暴频繁,雨量充沛,是万物狂长的时节。农业生产要加强田间管理,重点做好抗旱保收、防洪排涝、防台及病虫防治。畜牧生产做好防暑降温、疫病防控和环境消毒。华北、东北地区棉结铃进入需水高峰期,要及时灌溉,确保土壤湿度。大豆开结荚正值需水临界期,出现旱象及时浇灌,做好中耕施肥。华东、华南地区晚稻适时栽插、施肥,双季稻区早稻适时收获。

大暑时各地有不同的文化习俗。如送大暑、晒伏姜、烧伏香、斗蟋蟀、赏荷泛舟等习俗。还有一些地区有自己的特色饮食,比如东喝暑羊汤、南方很多地区要吃米糟、吃仙草。“大暑”是一年中天气最热、湿气最重的时节,此时节养生保健的重点是“防暑”和“祛湿”。

蔡襄·大暑的诗句(共2句)

蔡襄的诗词曲代表作
蔡襄(1012年3月7日-1067年9月27日),字君谟,汉族,兴化军仙游县(今枫亭镇青泽亭)人。北宋著名书法家、政治家、学家。 天圣八年(1030年),蔡襄登进士第,先后任馆阁校勘、知谏院、直史馆、知制诰、龙图阁直学士、枢密院直学士、翰林学士、三司使、端明殿学士等职,出任福建路转运使,知泉州、福州、开封和杭州府事。治平四年(1067年),蔡襄逝世,赠吏部侍郎,后加赠少师。宋孝宗时追谥忠惠,故称“蔡忠惠”。 蔡襄任泉州知府时,主持建造泉州洛阳桥;任福建路转运使时,倡植驿道松;在建州时,主持制作武夷茶“小龙团”。他所著《茶录》总结了古代制茶、品茶的经验,而《荔枝谱》被称赞为“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”。他工书法,文清妙,其书法浑厚端庄,淳淡婉美,自成一体,为“宋四家”之一。有《蔡忠惠公全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