雌雄简介

雌雄(拼音:cí xióng),汉语词语,原指生物中的雌性与雄性属性,后泛指成对事物及比喻胜负、高下等抽象概念。出自北朝乐府《木兰诗》"双兔傍地走,安能辨我是雄雌",《荀子·议兵》最早以"相为雌雄"描述战争胜负关系,近义词为"牝牡"。

该词涵盖四种含义:生物学中的性别区分(雌雄异株、雌雄同体);社会属性的男女指代;自然物象配对;竞争关系的胜负隐喻("一决雌雄")。《诗经》以"乌之雌雄"喻真伪。

词义演变呈现从具象到抽象的脉络:先秦文献侧重生物属性与胜负隐喻,汉代扩展至自然物象配对,宋代发展出地域竞争概念(如《梦溪笔谈》载中与镇人"相雌雄"),明清小说中衍生器物形制差异描述。

刘子翚·雌雄的诗句(共1句)

刘子翚的诗词曲代表作

刘子翚(huī)(1101~1147)宋代理学家。字彦冲,一作彦仲,号屏山,又号病翁,学者称屏山先生。建州崇安(今属福建)人,刘韐子,刘子羽弟。以荫补承务郎,通判兴化军,因疾辞归武夷山,专事讲学,邃于《周易》,朱熹尝从其学。著有《屏山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