雌雄简介

雌雄(拼音:cí xióng),汉语词语,原指生物中的雌性与雄性属性,后泛指成对事物及比喻胜负、高下等抽象概念。出自北朝乐府《木兰诗》"双兔傍地走,安能辨我是雄雌",《荀子·议兵》最早以"相为雌雄"描述战争胜负关系,近义词为"牝牡"。

该词涵盖四种含义:生物学中的性别区分(雌雄异株、雌雄同体);社会属性的男女指代;自然物象配对;竞争关系的胜负隐喻("一决雌雄")。《诗经》以"乌之雌雄"喻真伪。

词义演变呈现从具象到抽象的脉络:先秦文献侧重生物属性与胜负隐喻,汉代扩展至自然物象配对,宋代发展出地域竞争概念(如《梦溪笔谈》载中与镇人"相雌雄"),明清小说中衍生器物形制差异描述。

白居易·雌雄的诗句(共2句)

白居易的诗词曲代表作

白居易(772年—846年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又号醉吟先生,祖籍山西太原,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,生于河南新郑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人,唐代三大诗人之一。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世称“元白”,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。
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,形式多样,语言平易通俗,有“诗魔”和“诗王”之称。官至翰林学士、左赞善大夫。有《白氏长庆集》传世,代表诗作有《长恨歌》《卖炭翁》《琵琶行》等。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,葬于香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