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月简介

,汉语词语,拼音为chū yuè,原指农历月初形状如钩的月亮,亦泛指初升的月亮,出自唐代卢照邻长安古意》。

该词兼具“新月”与“正月”双重释义。作为新月时,多用于描绘纤细弯月,如敦煌曲子词“眉如初月”、贾岛“初月未终夕”等;作为正月别称,源于晋代王羲之为避父讳“正”字,在《初月帖》中将“正月”改书为“初月”,宋代陆游等文献对此有明确记载。

其渊源可追溯至南北朝《乐府诗集》,至唐代成为诗词常用意象,如李白《初月》等作。五代至清代仍沿用,如李璟“一钩初月”喻晨妆,清代厉鹗借“初月上”写景。唐代张鷟以“初月出”形容赵州桥弧形结构。

常建·初月的诗句(共1句)

常建的诗词曲代表作
常建(生卒年不详),唐代诗人,字号不详,大约是长安人,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,长仕宦不得意,来往山水名胜,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。后移家隐居鄂渚。大历中,曾任盱眙尉。常建的诗现存不多,其中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较为著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