愁肠简介

愁肠是汉语词语,拼音为chóu cháng,指郁结愁闷的心绪,用以形容因忧思而苦闷的心理状态,近义词如“忧郁”“难过”,反义词如“欢快”“愉悦”。

该词以“肠”喻指抽象情感,通过“愁肠九转”“愁肠百结”等成语强调愁绪缠绕的苦闷,如“愁肠寸断”既表现悲痛至极,亦暗示心理与生理的双重煎熬。古典文学中常以具象化的肠部状态映射情感深度,形成独特的修辞传统。

该词最早见于晋代傅玄《歌》“青徘徊,为我愁肠”,南朝谢朓、唐代张鷟中沿用其意象,宋元话本及明清小说如《儒林外史》进一步拓展使用场景。现代文学如巴金《家》仍保留该词,体现其在汉语中的持久生命力。

朱敦儒·愁肠的诗句(共1句)

朱敦儒的诗词曲代表作
朱敦儒(1081-1159),字希真,洛阳人。历兵部郎中、临安府通判、秘书郎、都官员外郎、两浙东路提点刑狱,致仕,居嘉禾。绍兴二十九年(1159)卒。有词三卷,名《樵歌》。朱敦儒获得“词俊”之名,与“诗俊”陈与义等并称为“洛中八俊”。